2019-07-110次瀏覽來源:網絡
上海發布20條高含金量人才新政:符合條件的創業人才將獲得購房優惠,海外人才降低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人才"來得了、待得住",才能"用得好、流得動"。
央廣網上海7月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上海推出20條人才新政,喊你來創業!昨天,這條消息在微信上被紛紛轉發,引發廣泛關注。上海戶口這是上海繼推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總體行動綱領后,緊鑼密鼓出臺的第一個配套實施方案,含金量十足。
上海市發布的這份《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共分四大部分、20條,其中有關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是一大亮點。意見規定,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可不受60周歲年齡限制,申請5年有效期的工作類居留許可。工作滿3年后,經工作單位推薦,可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此外,先從自貿區和張江開始試點,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留學生可直接辦就業手續和工作居留。引進國內人才方面,創業人才、科技人才和中介服務人才居轉戶縮至最短3年,創業投資管理人才縮至最短2年。而且,政府還將向符合條件的人定向微調住房限購政策。可以說,這是在體制機制上實現的創新和突破。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只有讓人才"來得了、待得住",才能"用得好、流得動"。如何解讀上海發布的20條人才新政?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做出解讀。
經濟之聲:怎么來解讀這樣一項政策?
張車偉:這條新政在國內很有一些亮點,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大家共鳴。上海戶口我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后,要把這些創業和創新落到實處人才顯然是關鍵,如何吸引到一流的人才,顯然是像上海、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最重心的,如何留住人才,保證他們的生活工作基本條件得到滿足,這個非常重要的。上海新政在這些方面都出了比較多的一些調整。對于人才的引進也變得更加的靈活,比如說60歲也可以進一步放寬,這就叫做不拘一格降人才。對于外國的留學生,對中國出國留學回來,都有一些新的優惠政策,對于吸引各層級人才上海落戶創業,顯然是積極的一個印象,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創業創新工作也會出現可以期待的效果。
經濟之聲:在這20條新政當中,海外人才引進是一大亮點,目前我們國家海外人才的引進存在哪些問題?這次新政的出臺,會對海外人次在中國的創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車偉:過去對于海外人才的引進,我們設置的門檻比較高,比如居住證的制度,對于一些工作的年限要求也比較長,實際上發放起來的人數也非常少,如果你不大量引進一些各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外國的人才,創業創新工作都很難達到世界的水平,對于外國人開放以后,中國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大,很多有真才實學掌握一定技能的,甚至有很多發明專利的人,到中國創業變得更加的容易,這樣人才的引進,對于創新性國家建設和創新性城市都會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經濟之聲:在上海市出臺20條引進人才新政中,最受關注的政策包括向符合條件者定向微調住房限購政策。這一項政策的出臺對于人才選擇落戶上海吸引力有多大?
蘇海南:首先上海出臺吸引人才政策,非常符合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以及當前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上海是20項政策,體現了重視人才、關心人才,想方設法吸引人才的理念,這是一個跟進性的東西,其次政策是有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有目標的描述,有20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吸引外國人才、國內大學生人才,總之是圍繞人才的吸引、選拔人才的科學配置使用,人才的激勵、人才的成長發展、人才作用發揮等方面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完善環境和條件,這是一攬子的東西。住房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光靠這一條不夠的,因此上海這個政策好在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經濟之聲:21世紀大家常說從資本主義到了一個知本主義,知識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人才也可能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環節。上海已經率先作出表率在全球范圍去爭攬人才。全國其他城市其他地區有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的方面?
蘇海南:首先要學理念,重視人才,關心人才,想方設法吸引人才這個理念。留學生落戶沒有這樣一套理念,發自內心重視關心人才,學了其中一個具體政策可能也執行不下去。第二學上海這個思路,就是組合拳政策的系統性、升級性、協同性,要有目標,要有一套指導思想原則,要有一個頂層的設計。沒有這樣一個思路,光去學上海住房給補貼拿5%,這么零敲碎打的學習很不夠。第三在前面這兩個前提下,再來結合自己的實際,借鑒一下上海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