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0次瀏覽來源:網絡
人才是根本,是醫院的第一資源。為進一步健全人才梯隊建設,壯大愛“心”隊伍,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不斷從全國引進高端心血管領域專家。去年元月至今,先后引進4名技藝精湛的高層次人才,他們通力協作,一同為“心”病患者保駕護航。
據悉,上饒五院作為全市心血管疾病的開拓者和領先者,用實際行動推動著全市公益事業和心血管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了讓更多的心病患者盡早擺脫疾病困擾,切實減輕醫藥負擔,10月6日起,醫院聯合市紅十字會正式啟動了“愛心救治活動”。為此,醫院廣招賢才,先后聘請了原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主任靖文斌教授擔任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醫學博士后李耀平教授擔任醫院副院長兼心血管內科主任;原解放軍三七七醫院心內科主任王明權擔任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原上海遠大心胸外科主任王吉祥擔任心臟大血管外科第一副主任。
引進的高端人才在各自崗位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心臟大血管外科在靖文斌主任和王吉祥副主任的帶領下,歷經磨礪,手術病種已從最開始的非體外循環下動脈導管未閉手術,精進到體外循環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心臟搭橋術,心內膜墊修補術,二尖瓣、三尖瓣成形術,主動脈瓣、二尖瓣替換術,肺動脈瓣狹窄矯治術,法洛三聯癥、法洛四聯癥根治術,主動脈竇瘤破裂矯治術,冠狀動脈瘺修補術,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治術,房顫迷宮術,主動脈全弓置換+象鼻手術,Bentall手術、Fontan手術、Ebstein手術等。手術病種越來越多,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年齡跨度也越來越大。心內科也在李耀平主任和王明權副主任的帶領下,經全科密切配合,共完成介入手術500例,較增長了近一半,現如今,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科室仍在穩步向前發展。有知名專家親自坐診,愛“心”事業將持續發力,書寫新的篇章! 昨日,佛山日報兩會特別策劃欄目《對話佛山》開啟第二場主題訪談,邀請市人大代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教授汪建曉,市政協委員、亞洲陶瓷控股有限公司CEO 蒲鼎新一起解讀創新驅動引領佛山制造飛躍發展
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實施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
弘揚精于設計、工于制造的“工匠精神”。
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強烈
創新驅動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上海留學落戶作為佛山最早“走出去”的陶瓷企業負責人之一,蒲鼎新坦言,現在正是佛山制造引入國外高端人才的最佳時期。
在他看來,陶瓷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和德國、意大利等國的企業開展合作,在引入設備的同時引入人才。留學生落戶咨詢今天在嶺南天地、佛山賓館一帶看到的歐洲客人,很多就是德國、意大利的技術人員,他們早已將佛山當成家,扎根佛山、服務全球。“這是佛山企業對接高端人才的雛形,遺憾的是沒有進行深度延伸和推廣。”蒲鼎新說。
經過30多年發展,佛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陶瓷生產和研發基地,一方面產業升級需要更多人才,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反過來吸引更多人才。蒲鼎新分析,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尤其歐洲失業率高企,很多行業技術團隊和人才都期待到中國發展,佛山無疑是個有吸引力的城市,“這是歷史賦予佛山的新機遇”。
以亞洲陶瓷為例,近幾年不斷引進意大利、西班牙的高端技術團隊和人才,銷售方面招納的是美國人、菲律賓人、印尼人。蒲鼎新說,現在聘請一個會說中文、英文、客家話、閩南語等多種語言的菲律賓人的成本要低于在國內聘請一個英語8級的畢業生。
汪建曉表示,佛山制造對高端人才一直有需求,轉型升級的壓力使得這兩年的需求更為強烈。主要因素是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有待加強,引入外資資源是迅速提升本地技術力量結構的重要途徑。包括高校方面,現在同樣對接國外教育理念,目的是更好培養人才。
汪建曉介紹,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就成立中德職業技術培訓學院和“KUKA-佛職院機器人技術應用與培訓中心”,借鑒和引入德國先進的教育模式,培養大批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推動佛山產業轉型升級。
“工匠精神”要深入產業鏈上下游
今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需要“弘揚精于設計、工于制造的‘工匠精神’,培育一批現代產業工人”。上海留學生落戶在汪建曉和蒲鼎新看來,對佛山制造來說,“工匠精神”首先要體現在產品的創新之上。
“工匠精神”的本質是精益求精。汪建曉認為,以前制造業對“工匠精神“重視不夠,導致很多產品比發達國家產品粗糙,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核心零部件無法達到國外的精度水平。隨著消費者要求的提升,發揚“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企業必須調整思路,將現有產品做好做精,還要推陳出新,做到“做一代、研發一代、思考下一代”。
在蒲鼎新看來,“工匠精神”不能只停留在一家企業中,還需要整個行業,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精耕細作和協同創新,包括每一位工人。在亞洲陶瓷,紀錄片《首席執行官》 會播放給管理人員、生產工人收看,讓他們從海爾發展的歷程中了解“工匠精神”。
在今年兩會上,蒲鼎新就帶來了有關“工匠精神”的提案。他很有感慨地說,外地人一聽到佛山就想到黃飛鴻、無影腳,很多制造業名牌都被忽略了。佛山既然要發揚“工匠精神”,就要宣傳好這張城市名片,在軟實力方面擦亮佛山制造的金字招牌。
創新投入速度需要加快
無論是人才引進,還是技術融合,制造總是以包容開放的心態來贏得穩步健康的發展。佛山今年就提出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
汪建曉認為,佛山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應該是全方位的開放,對外是讓海外核心技術落地佛山,對內是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平衡企業利益,在行業內開放一些關鍵共性技術促進整個行業發展。
見證著陶瓷行業發展的蒲鼎新深有同感,面對海外企業的技術壁壘,以前陶瓷行業總是要“曲線救國”來留住外國核心技術,例如通過土耳其、印度、韓國的客戶去購買然后回流到中國。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核心技術愿意到中國來,正如佛山陶瓷可以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就有賴于核心技術對整個行業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