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0次瀏覽來源:網絡
案情簡介
婦女王某與吳某結婚后,男方落戶女方村落,并育有子孫5人。2010年7月,該村依照提留地轉讓款調配計劃,調配給每位村民38000元提留地轉讓款時,以王某結婚后男方落戶本村、是上門女婿為由,將王某一家7口消除,以致7人未分得分文征地彌補款。2010年8月16日,王某一家以該村侵犯群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于2010年10月21日公開休庭審理了此案,經查明:被告王某自出生起始終生活在該村,在1980年城市群體土地承包到戶時隨其母親李某獲得村里的承包義務田。上海居轉戶辦理本市長期居住證,并申請積分(目前只要在提交申請材料時有積分即可),持有居住證期間依法納稅并繳納社保累計滿7年(符合其他激勵政策可減少年限)。1989年被告王某與吳某在本地登記結婚,王某的戶口未曾遷出,吳某戶口1993年隨王某遷入該村,吳某也始終在該村民小組居住生活,加入勞動。王某的丈夫、子女、孫子共6人戶口均追隨王某登記在該村,并始終在該村出產生活。王某在承包被告義務田期間始終履行承包經營戶應盡的任務。
法院于2010年11月2日作出裁決,限被告于裁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一次性支付給被告王某、吳某及其子孫等7人每人提留地轉讓款公民幣各38000元,共計266000元。
案例點評
城市土地被征用后的土地彌補費,在性質上是對群體土地所有權的彌補,我國《土地治理法履行條例》第二十六條劃定:“土地彌補費歸城市群體經濟組織所有。上海居住證轉戶口滿足落戶基本條件可要求單位人事網上注冊,個人再注冊一個賬號填寫基本信息,個人準備相關紙質材料(建議提前1-2個月準備)。上海居轉戶辦理本市長期居住證,并申請積分(目前只要在提交申請材料時有積分即可),持有居住證期間依法納稅并繳納社保累計滿7年(符合其他激勵政策可減少年限)。”最高公民法院《對于審理波及城市土地承包糾紛案件實用問題的說明》第二十四條劃定:“城市群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能依照劃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群體經濟組織內局部配已經收到的土地彌補費。征地彌補安頓計劃判斷時已經存在本群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懇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撐。”被告王某是該群體經濟組織成員,隨其母親李某獲得村里的土地承包義務田,履行了土地承包戶應盡的相干任務。誠然王某1989年與被告吳某在本地登記結婚,但其戶口未曾遷出,始終在被告群體經濟組織里加入生產,在被告居民小組居住生活。被告吳某與王某結婚后于1993年將戶口遷入被告居民小組,生養子女,自成家破業以來始終履行該村群體任務,并在被告群體經濟組織內出產生活。被告王某、吳某及其子孫等7人屬于嘉積鎮該村成員,存在被告群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正當權利受維護,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跟家庭等各方面,依法享有村民小組成員的權力。因此,他們按份所得征地款、征地安頓費等,村民小組應如數撥給。
延長瀏覽:對于開荒地土地彌補費歸屬問題什么是土地彌補費土地彌補費如何調配